宋世義:其實我也很文藝

北京的初秋很美,綠色依然是它的主旋律。紅墻灰瓦下,鮮花還在婀娜地絢麗綻放;偶爾一縷微風拂面,瞬間便在心田激蕩起撩人的漣漪。我很喜歡北京的秋天,它既嫵媚動人,又絢麗多彩。當然,最讓我迷戀的,還是這座城市的深邃和寧靜。因為在我看來,這才是它最動人的氣質。
我知道,不管北京多么繁華與熱鬧,都不會掩飾屬于它的那份獨特魅力?;蛟S,這才是真正的北京吧。只是,當我們看慣了都市的光怪陸離,總會渴望一份能夠溫暖內心的陽光。
其實,能夠讓很多人在這座城市駐足、留戀的理由有很多,不管你是因為哪一種,深厚的北京文化都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而作為傳承北京文化的重要傳播者——北京人,是大家最常接觸到的。
談到北京人,就不能不從北京人的性格說起??偟膩碚f,老一代的北京人重視禮數,頗有尊賢禮讓之風尚。但現在似乎有所不同?;蛟S是因為北京人身居京畿之地,受多了官文化的熏染,常有見多識廣的心理優勢。所以,居高臨下、睥睨一切也就在所難免。這樣一來,給外地人的印象就打了不小的折扣。
那么,北京人都是如此嗎?顯然不會。那樣有失偏頗和公允。實際上,北京不僅僅是文化古都,更誕生了很多優秀的行業精英,他們多來自于文化領域,代表人物不勝枚舉。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作為歷史上玉器消費的中心,近現代還涌現出多位優秀的玉雕大師。比如說潘秉衡、王樹森、王永海、劉德瀛等具有影響力的玉雕大師。
而當下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優秀玉雕大師則有很多,他們多來自于玉雕技藝原本就很發達地區。相比較而言,土生土長的北京籍的玉雕大師就顯得尤為特殊了。因為,某種意義上說,他們代表的是北京文化。

大師是這樣煉成的
我曾經拜訪過很多玉雕大師,他們或是技藝精湛,或是理論深厚,每次與他們交流和溝通之后,總會有不同的收獲。在這些優秀的玉雕大師中,給我印象深刻的有不少,而最與眾不同的當屬宋世義老師。之所以說與眾不同,就是因為他除了玉雕技藝精湛之外,竟然還有些“不務正業”。
談到宋世義老師,應該說他在玉雕創作上成績斐然。他于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期便開始從事玉雕工作,先后分別師從于中國著名的玉雕大師劉文亨、錢鎬、王永海、王樹森等。因為成績突出,于1988年被評為“北京市工藝美術大師”的稱號。后因工作成績十分突出,于1990年獲得輕工業部頒發的勞動模范稱號。
回想起這些,宋世義老師謙虛地表示,“那個時候,我們都將為國家建設服務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所以工作起來也都十分投入。能夠取得一些成績,自己的努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與單位領導的支持也是密不可分??偟膩碚f,成績應該是大家的吧,我個人不過是做到盡自己的努力而已。”
與中國傳統的一些玉雕大師有所不同,宋世義老師屬于那種既有高超的玉雕技藝,還有深厚的文化藝術修養和知識積累的玉雕大師。其中,他的繪畫和雕塑基本功都非常扎實,這對于玉雕創作的藝術把握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而在創作題材方面,則涉獵十分廣泛。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宋世義老師創作的《黃道婆》《夢蝶》《仙姿》等作品,取得全國玉器行業評比總分第一名的好成績。最為難得的是,他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陸續創作的《長生殿》《絲綢之路》《四大佛教名山》等作品,更是成為我國現代玉雕作品里難得一見的精品。
為此,國內包括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等多家國內知名媒體,都對他的玉雕作品和突出的藝術成就進行了報道。同時,國外的很多媒體也對他的玉雕作品進行了介紹。其中,澳大利亞國家電視臺更是做了詳細的專題報道,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到中國的這一獨特文化,也使很多海外華人對他優秀的玉雕藝術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慕名而來者絡繹不絕。

創新就要不走尋常路
任何藝術創作都有一個無可爭議的目的,那就是發現美、展現美。關于宋世義老師在玉雕創作上的特點,有人曾經進行過仔細的研究,發現他在創作上從來都是“不走尋常路”。包括在用料上,他會做到不拘一格。而關于創作技法的運用,他追求的是多變,從浮雕到圓雕,無不涉獵。對于這個問題,他覺得不同玉雕技法的使用,會使創作出的玉雕作品更具有獨特性。因為技法過于單一,將使玉雕作品的表現力不夠,從而無法展現玉雕作品的藝術魅力。
宋世義老師最崇尚的是創新精神。他認為,藝術創作的前提是要有一顆自由的心靈,這樣的創作就有了必要的保障,創新的價值才會得以最好的展現。只有不斷創新,擺脫墨守陳規的思想,玉雕創作才會有更多的藝術突破,才會有更多優秀的作品呈現。
另外,宋世義老師在玉雕創作的題材上十分廣泛。無論是讓人熱血沸騰的鴻篇巨制,還是讓人怦然心動的小巧把件,都會輕而易舉地征服玉器愛好者,成為大家追逐的目標。而在藝術風格上,他構思嚴謹,工藝細膩,寓意深刻,具有很 高的審美價值。
京味兒熏陶,藝術無界
關于宋世義老師,大家了解最多的只是他在玉雕創作方面的卓越成就,卻并不太知道,他其實還是一個地道的京劇票友,唱、念、做、打,可謂是樣樣都精通。這就是我前面所說到的他的“不務正業”。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對京劇的喜愛已經足有六十年的歷史,在時間上甚至超過了他鐘愛的玉雕創作。我猜想不出,六十年的歲月會發生多少讓他難忘的故事。
我們都知道,京劇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京劇在文學、表演、音樂等諸多方面結合緊密。作為舞臺藝術,京劇具有很強的綜合塑造價值,對藝術的全面性、完整性有嚴格的要求。作為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宋世義老師對京劇的喜愛溢于言表。對此,他強調說,“除了我個人內心喜歡這門表演藝術之外,我覺得從事玉雕創作的人需要掌握很多種藝術形式,這對玉雕題材的選擇很有幫助,畢竟藝術都是相通的,而且掌握多種藝術形式,對自身藝術修養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這其中,就包括我們的國粹京劇藝術”。
宋世義老師坦言,自己最喜歡的就是梅派京劇。正是因為京劇,給他帶來了無數玉雕創作的靈感。為此,他還創作了很多關于京劇題材的玉雕作品。據我了解,他可算得上是資深的梅派票友。因為梅蘭芳所創建的梅派藝術,具有中正平和、寧靜淡雅的藝術風格,所以宋世義老師覺得,梅派京劇的平和自然,代表的正是中國傳統美學中的“道”。
在中國文藝創作里,道是最高的審美意象。因為中國美學所追求的最高理想是天人合一,注重的是清水出芙蓉的效果,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然之美。正是這些思想,深刻地影響了宋世義老師在玉雕方面的創作。
品味生活領略藝術真諦
別看宋世義老師已經七十歲的年齡,他的思維可是絕對敏捷。在對他的采訪中,很多問題都回答得嚴謹而有序,并且充滿智慧。讓我敬佩的同時,更是感嘆時間并沒有將他的青春帶走。
其實,除了京劇,為人謙和的宋世義老師的愛好還十分廣泛,其中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他更關注國家社會的發展。所以,他經常會在微信上發一些具有一定專業水準的評論文章。這些文章的內容可謂包羅萬象,既有對文化藝術的探討,也有對家庭幸福的見解,還有對國家命運的思考。
關于雅俗與世風,他就有過獨到見解。他認為,雅與俗不僅取決于作品的本質,更取決于大眾的精神素養和欣賞趣味。具有文化深度和思想深度的優秀作品,在一個崇尚道義、國民文化素質高的社會受到大眾的青睞,它能滿足人們的精神渴求。相反,在一個崇尚物質利益的時代,必然會受到冷落。因為人們關心的不是道德完善,而是欲望的滿足。這樣以來,人們的欣賞趣味,一定只是趨于感性的娛樂層面,不過是借以消遣與宣泄罷了。
宋世義老師說,“五谷雜糧、人間煙火、衣食住行、七情六欲,這些就是我們的生活。這些世俗的東西恰恰就是藝術要表現的對象。優秀的作品都是世俗生活的寫照。同時,又是對世俗生活的超越。只有在世俗生活中發現真善美,通過審美達到雅境,才會提高人的境界。真正的藝術必定要有所升華、有所超越、有所覺悟。”
通過閱讀宋世義老師的文章,讓人清晰地感受到,他從容不迫的內心還有一顆澎湃的情懷。有人很準確地將他的這一內心情感定義為家國情懷。是啊,我想正因他有如此情懷,才令他有如此藝術境界,才能創作出這么多優秀的佳作。
友情鏈接:
— 中國名匠玉雕大師網 —
主編:王哲
(豫ICP備20020013號-1)
本站原創文章、圖片及版式設計未經授權嚴禁模仿、盜用,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