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蘭:我不是玉界女神
近幾十年以來,中國玉雕界可謂是人才輩出,但不能不承認,他們多是豪情萬丈的“大男人”。究其原因,說法各有不同。有一個說法是,或許正是因為這一行業的特殊性,致使很多女性難以在這一領域有所建樹,更別說取得不菲的成就了。然而,近日當筆者有幸得知,北京還有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女玉雕大師王金蘭時,便迫不及待地趕去一見。
都說巾幗不讓須眉??墒?,當筆者見到王金蘭老師的時候,在她的身上卻看不到有絲毫的“霸氣”。相反,王老師的和善與溫婉,卻讓我有了一些不同的認知,同時,也多出幾許美好的期待。
王老師其人
雖說在采訪王金蘭老師之前,便已得知她今年已經有七十歲,但當筆者見到她的時候,還是驚奇地發現,歲月好像對她有些特別的偏愛,不但沒有讓她的容顏變老,反而讓人覺得王老師怎么也超不過六十歲。這多少讓人有些稱奇。思量一下,隨后,很快便找到了答案:第一是因為她的氣質與眾不同,精氣神里都帶著年輕人的朝氣和活力;第二是因為她的思維縝密,話語間充滿了睿智的思考和理性的表達。
看得出,王金蘭老師是一個既熱心又細心的人。那天,當王金蘭老師知道我們要去登門采訪她的時候,她馬上就告訴我們,如果找不到她的工作室就給她打電話,她會出門接我們。這話雖然說得很簡單,但未曾謀面之前,還是讓我們對她多了一些親切感。
果不其然,見面之后,王金蘭老師的熱情便讓我們感受到一位藝術家的真誠。這不由得讓我們馬上肅然起敬,因為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關系莫過于真誠。生活如此,藝術創作亦是如此。

與玉有緣
中國有一句古訓,叫做窮養兒富養女。其實,這個道理很容易理解,窮養男孩兒的目的是要鍛煉男孩兒成才,富養女孩兒的目的是要女孩兒懂得珍惜。但在若干年前,作為一個只有十四歲的女孩兒的王金蘭老師,卻瞞著父母跑去北京玉器廠工作。
開始的時候,年幼的王金蘭只是覺得好玩,她絕對不會想到,自己這輩子會與玉器打交道。而作為王金蘭的父母,他們當然不希望自己的女兒這么小就去參加工作,因為他們知道女兒從小就品學兼優,每年都是跳級升學。但是,對于年幼的王金蘭來說,除了好玩以外,她還有另外一個不為人知的想法,就是要為家里減輕經濟負擔。
古時候,女孩兒也被稱之為千斤。中國人之所以要富養女孩兒,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要給予女孩兒一定的物質條件。雖然當年的王金蘭老師并沒有更多地享受到這些物質條件,但是,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在北京玉器廠的工作,很好地開闊了她的視野與見識。其實,這本身也是富養女孩兒的另一層含義——豐富。當女孩兒懂得了審美,懂得了欣賞,懂得了辨別,也就懂得了自我保護,而不會被外界的種種誘惑所吸引。
天生我材必有用
參加工作以后,年幼的王金蘭便師從于老藝人王永海,打下了一個堅實的玉雕技藝的基礎。隨后,又經過老藝人潘秉衡和王樹森的言傳身教,很快便成為企業的業務骨干。沒過多久,因為突出的工作成績,領導將她轉到人物車間從事設計和磨玉的工作。至此以后,她的人生開始了一段與玉結緣的、不同尋常的玉雕創作之路。
正所謂,天生我材必有用。實際上,人這輩子都有適合自己的工作。王金蘭老師覺得,自己最幸運的是,在很小的時候,便找到了一項適合自己的工作,那就是玉雕創作。其實,在很多人看來,玉雕創作并不適合一個女孩兒,原因十分簡單,這是一項既辛苦又單調的繁瑣工作,根本沒有女孩兒喜歡的五彩繽紛的感覺。但是,王金蘭老師卻并不贊成這種觀點,因為她覺得,玉雕創作是一項充滿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工作。每一次,當她全身心地投入到這項工作之中的時候,她的內心都會異常的激動,仿佛這個世界在那一刻戛然而止……
王金蘭老師在玉雕創作方面的天賦和才情,是從她接觸到玉石的第一天開始就顯現而出。而這其中,她獲得的第一個玉雕獎項是在遙遠的1957年。對于自己早年的獲獎,她十分謙虛地表示,不過是自己的運氣好一些吧。事實上,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付出巨大的努力都是必不可少的。當一個成功者取得成就的時候,這其中的艱辛恐怕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很多年來,對于自己為了玉雕事業的所有付出,王金蘭老師從未有過一絲抱怨。相反,她總是樂觀地認為,不管過去經歷了怎樣的困難,玉雕創作帶給她的都是很多美好的記憶。
實際上,正是因為王金蘭老師的這種積極樂觀的態度,使她的創作不斷向前發展。早在1981年,她就被北京工藝美術品總公司授予“工藝美術師”的榮譽稱號。2004年,她又被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中國輕工業聯合會部授予“高級玉雕技師”和“國家職業技能鑒定高級考評員”。同年,她還被北大資源美術學院特聘為傳統工藝系主任。2008年,亞洲珠寶聯合會授予她為“亞洲珠寶玉雕大師”、“珠寶評估師”、“寶玉石專家”等多項榮譽稱號。2009年,金鑲玉作品《八寶鏈瓶》榮獲中國玉器百花獎金獎,金鑲玉作品《徹悟》獲銀獎。除此之外,還將“天工獎”收入囊中。

女神不是說出來的
都說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會有一個女人的支持。而對于王金蘭老師的成功,當然少不了一個男人的默默支持。這個男人就是她的愛人。王老師的愛人是一位氣質儒雅的學者,原來在八一電影制品廠工作,后來,因為工作的需要去了航空航天部。
提起陪伴自己多年的愛人,王金蘭老師的內心充滿了感激,她說,這么多年來,如果不是丈夫的全力支持,自己肯定不會取得這樣的成績。為此,她覺得自己最應該感謝的人就是丈夫,如果沒有他的支持和理解,自己絕不會取得這樣的成績。對于妻子的溢美之詞,王金蘭老師的愛人十分謙虛,他覺得自己對妻子的愛還不夠,特別是自己當年在八一廠拍片的時候,作為一個軍人的家屬,妻子付出得實在是太多。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喜歡賞玉、玩玉,但隨著原料成本地不斷上漲,很多人都開始感嘆“玩不起”。面對這樣一個現實,王金蘭老師倒是不以為然,因為她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她認為,玩玉不一定要投入巨額的資金。在她看來,花五元錢買的小料,甚至是一分不值的廢料,只要經過精心的構思和巧妙的雕琢,都可以成就它的藝術價值,甚至賣出不費的價格。就一件玉雕作品而言,王金蘭老師顯然更注重的是玉雕的技藝。
如今,王金蘭老師一邊勤奮地工作,一邊還從事嚴謹的教學工作。關于工作與教學,她從不覺得兩者會有什么沖突。多年以前,還在北京玉器廠工作的時候,她就根據實踐經驗,總結出一套科學有效的理論——叫做“六二制”。其核心內容為,在提前兩小時完成每天八小時的工作任務以后,用剩余的兩個小時進行基礎的畫畫學習。在王金蘭老師看來,沒有扎實的繪畫基礎,是很難創作出優秀的玉雕作品。
其實,中國玉雕界從不缺具少有才華的大師,但像王金蘭老師這樣才華出眾的女玉雕大師卻是鳳毛麟角,絕對的少之又少。有人曾經十分與時俱進地將她比作中國玉雕界的女神,言外之意,她屬于那種讓很多人仰視的人物。對此,她十分謙虛地表示,我真的不是什么玉界女神,我只是希望,我的玉雕作品能夠給大家帶來更多美的享受!
都說巾幗不讓須眉??墒?,當筆者見到王金蘭老師的時候,在她的身上卻看不到有絲毫的“霸氣”。相反,王老師的和善與溫婉,卻讓我有了一些不同的認知,同時,也多出幾許美好的期待。
王老師其人
雖說在采訪王金蘭老師之前,便已得知她今年已經有七十歲,但當筆者見到她的時候,還是驚奇地發現,歲月好像對她有些特別的偏愛,不但沒有讓她的容顏變老,反而讓人覺得王老師怎么也超不過六十歲。這多少讓人有些稱奇。思量一下,隨后,很快便找到了答案:第一是因為她的氣質與眾不同,精氣神里都帶著年輕人的朝氣和活力;第二是因為她的思維縝密,話語間充滿了睿智的思考和理性的表達。
看得出,王金蘭老師是一個既熱心又細心的人。那天,當王金蘭老師知道我們要去登門采訪她的時候,她馬上就告訴我們,如果找不到她的工作室就給她打電話,她會出門接我們。這話雖然說得很簡單,但未曾謀面之前,還是讓我們對她多了一些親切感。
果不其然,見面之后,王金蘭老師的熱情便讓我們感受到一位藝術家的真誠。這不由得讓我們馬上肅然起敬,因為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關系莫過于真誠。生活如此,藝術創作亦是如此。

與玉有緣
中國有一句古訓,叫做窮養兒富養女。其實,這個道理很容易理解,窮養男孩兒的目的是要鍛煉男孩兒成才,富養女孩兒的目的是要女孩兒懂得珍惜。但在若干年前,作為一個只有十四歲的女孩兒的王金蘭老師,卻瞞著父母跑去北京玉器廠工作。
開始的時候,年幼的王金蘭只是覺得好玩,她絕對不會想到,自己這輩子會與玉器打交道。而作為王金蘭的父母,他們當然不希望自己的女兒這么小就去參加工作,因為他們知道女兒從小就品學兼優,每年都是跳級升學。但是,對于年幼的王金蘭來說,除了好玩以外,她還有另外一個不為人知的想法,就是要為家里減輕經濟負擔。
古時候,女孩兒也被稱之為千斤。中國人之所以要富養女孩兒,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要給予女孩兒一定的物質條件。雖然當年的王金蘭老師并沒有更多地享受到這些物質條件,但是,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在北京玉器廠的工作,很好地開闊了她的視野與見識。其實,這本身也是富養女孩兒的另一層含義——豐富。當女孩兒懂得了審美,懂得了欣賞,懂得了辨別,也就懂得了自我保護,而不會被外界的種種誘惑所吸引。
天生我材必有用
參加工作以后,年幼的王金蘭便師從于老藝人王永海,打下了一個堅實的玉雕技藝的基礎。隨后,又經過老藝人潘秉衡和王樹森的言傳身教,很快便成為企業的業務骨干。沒過多久,因為突出的工作成績,領導將她轉到人物車間從事設計和磨玉的工作。至此以后,她的人生開始了一段與玉結緣的、不同尋常的玉雕創作之路。
正所謂,天生我材必有用。實際上,人這輩子都有適合自己的工作。王金蘭老師覺得,自己最幸運的是,在很小的時候,便找到了一項適合自己的工作,那就是玉雕創作。其實,在很多人看來,玉雕創作并不適合一個女孩兒,原因十分簡單,這是一項既辛苦又單調的繁瑣工作,根本沒有女孩兒喜歡的五彩繽紛的感覺。但是,王金蘭老師卻并不贊成這種觀點,因為她覺得,玉雕創作是一項充滿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工作。每一次,當她全身心地投入到這項工作之中的時候,她的內心都會異常的激動,仿佛這個世界在那一刻戛然而止……
王金蘭老師在玉雕創作方面的天賦和才情,是從她接觸到玉石的第一天開始就顯現而出。而這其中,她獲得的第一個玉雕獎項是在遙遠的1957年。對于自己早年的獲獎,她十分謙虛地表示,不過是自己的運氣好一些吧。事實上,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付出巨大的努力都是必不可少的。當一個成功者取得成就的時候,這其中的艱辛恐怕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很多年來,對于自己為了玉雕事業的所有付出,王金蘭老師從未有過一絲抱怨。相反,她總是樂觀地認為,不管過去經歷了怎樣的困難,玉雕創作帶給她的都是很多美好的記憶。
實際上,正是因為王金蘭老師的這種積極樂觀的態度,使她的創作不斷向前發展。早在1981年,她就被北京工藝美術品總公司授予“工藝美術師”的榮譽稱號。2004年,她又被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中國輕工業聯合會部授予“高級玉雕技師”和“國家職業技能鑒定高級考評員”。同年,她還被北大資源美術學院特聘為傳統工藝系主任。2008年,亞洲珠寶聯合會授予她為“亞洲珠寶玉雕大師”、“珠寶評估師”、“寶玉石專家”等多項榮譽稱號。2009年,金鑲玉作品《八寶鏈瓶》榮獲中國玉器百花獎金獎,金鑲玉作品《徹悟》獲銀獎。除此之外,還將“天工獎”收入囊中。

女神不是說出來的
都說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會有一個女人的支持。而對于王金蘭老師的成功,當然少不了一個男人的默默支持。這個男人就是她的愛人。王老師的愛人是一位氣質儒雅的學者,原來在八一電影制品廠工作,后來,因為工作的需要去了航空航天部。
提起陪伴自己多年的愛人,王金蘭老師的內心充滿了感激,她說,這么多年來,如果不是丈夫的全力支持,自己肯定不會取得這樣的成績。為此,她覺得自己最應該感謝的人就是丈夫,如果沒有他的支持和理解,自己絕不會取得這樣的成績。對于妻子的溢美之詞,王金蘭老師的愛人十分謙虛,他覺得自己對妻子的愛還不夠,特別是自己當年在八一廠拍片的時候,作為一個軍人的家屬,妻子付出得實在是太多。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喜歡賞玉、玩玉,但隨著原料成本地不斷上漲,很多人都開始感嘆“玩不起”。面對這樣一個現實,王金蘭老師倒是不以為然,因為她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她認為,玩玉不一定要投入巨額的資金。在她看來,花五元錢買的小料,甚至是一分不值的廢料,只要經過精心的構思和巧妙的雕琢,都可以成就它的藝術價值,甚至賣出不費的價格。就一件玉雕作品而言,王金蘭老師顯然更注重的是玉雕的技藝。
如今,王金蘭老師一邊勤奮地工作,一邊還從事嚴謹的教學工作。關于工作與教學,她從不覺得兩者會有什么沖突。多年以前,還在北京玉器廠工作的時候,她就根據實踐經驗,總結出一套科學有效的理論——叫做“六二制”。其核心內容為,在提前兩小時完成每天八小時的工作任務以后,用剩余的兩個小時進行基礎的畫畫學習。在王金蘭老師看來,沒有扎實的繪畫基礎,是很難創作出優秀的玉雕作品。
其實,中國玉雕界從不缺具少有才華的大師,但像王金蘭老師這樣才華出眾的女玉雕大師卻是鳳毛麟角,絕對的少之又少。有人曾經十分與時俱進地將她比作中國玉雕界的女神,言外之意,她屬于那種讓很多人仰視的人物。對此,她十分謙虛地表示,我真的不是什么玉界女神,我只是希望,我的玉雕作品能夠給大家帶來更多美的享受!
友情鏈接:
— 中國名匠玉雕大師網 —
主編:王哲
(豫ICP備20020013號-1)
本站原創文章、圖片及版式設計未經授權嚴禁模仿、盜用,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