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玉,靠緣分,玉自然的美和雕琢后的美是相輔相成的。
每個經手玉的人,都是與此玉結緣的人,是這塊玉這個階段的守護者。
一塊材料是有獨立人格和獨特的美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如何去彰顯玉最美的一面,同時解讀玉的過程對我們自己來說都是修煉,這是一種雙修。
全國首屈一指的“變廢為寶”玉雕大師王朝陽,于近日在青島市奧帆基地雙和園會所青島玉雕展,讓受邀到場的文化屆各位大師連連稱奇。鳳凰網青島對王朝陽大師進行特約專訪,為大家揭秘王朝陽解讀玉的獨到之處。
“百分之八十的人在做商品,百分之十八的人在做工藝品,而我是在做作品。”
現在大多數人拿到一塊玉之后最多的是在切手鐲,其他人會根據自己技能的水平和范圍來進行雕琢,比如會雕佛的雕佛,會雕花鳥的雕花鳥,雕的好壞跟技術水平有關,而題材是受局限的,因為玉雕師本身的技能不一定全面。
舉個例子,在來之前,我們剛切了一塊非常好的材料:形狀很好,很大,100多公斤,表面是水酒黃,聚光燈照進去顯示非常通透。
根據這塊材料的品性,我們通常在創作之前要先做幾種假設。通過這個假設過程,我們可以更具體地看出不同玉雕師解讀玉的不同方式。
首先,我們可以切手鐲,這是第一境界——商品。
因為如果一旦玉切開后發現通體透亮,冰冰的感覺,那完全可以去切手鐲。100多公斤可以切出100多只手鐲。賣得很快,很快可以回本賺錢,這是純粹商業目的的藝術行為。
而且所有玉雕師處理手法中,估計超過80%的人會拿去切手鐲,因為很快可以收回成本,這是商業考慮,也是玉在現當代最大的身份體現形式——商品。
然后,我們可以作佛,這是第二境界——工藝品。
稍微提升一點的處理方式是雕佛,因為玉石本身形狀特別好,留最大的核心位置做一座大大的觀音,一個佛,其他小的可以做分身佛,商業價值也很高,這就是工藝品。
而在所有玉雕師處理手法中,至少有15%會當成工藝品,雕刻成觀音、菩薩等,進行祭拜。這便是玉的工藝品身份,是較為傳統的形式,是老祖宗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形式。
最后,我們可以進行藝術創作,這是第三境界——玉雕藝術作品。
但觀音和佛我們都不缺,所以我在研究進行創新性“解讀”,用這塊材料用心進行創作。
首先我根據原材料的特點,考慮做成印章,印章主體部分為通透,而材料前段剛好取材為黃色,很適合印章特色,而印章題材考慮記錄中國“紅色印跡”,記錄中國革命史中重大地點或時間節點,這個已經從工藝品走向“藝術作品”的高度了。
但是后來經高人指點,我發現了更好的“讀玉”方式。
一位老師說,“紅色印跡”這種構思的題材有兩點不太好:第一,在中國漫漫歷史長河中,這個階段非常短;第二,這個表皮是黃色,不足以表現紅色。
老師還推薦了一種靈感,說不如表現“炎黃印跡”,把中國歷史脈絡通過每個時期典型的人物和事跡現象來表現。作為一個“印跡”,從原始時期到現代,通過自己的語言來表達,歷史意義就不一樣了。
這種解讀方式下,“炎黃”跟原材料的黃色表皮特色很吻合,跟玉石本身氣質和時代精神都很契合,我想不可能有其他材料能表達如此宏大的題材了。我們回云南后繼續研究,請教云南大學歷史系教授,邀請其他藝術家,成立工作室。
讀一塊玉要一兩年,很少有人沉住心境,就那么幾個人能用心去做。
其他人不是不用心,而是與人的能力有關,有人也想做其他的創作,但是技能有限,只能雕自己最有把握最擅長的。
而我一直在努力做的是將這個層面提升為“讀懂玉”,兼具“美感”。這是極難的。
比如有人拿到一個原料,只能通過自己創作去雕刻自己所擅長的牡丹,但不會去研究為什么雕牡丹而不雕其他。我們很注重這個層面,要問一個為什么,我們想說什么,想表達什么,有一個主張的內容,我們有獨特的對美的理解。
而這個問“為什么”的過程中,有很多東西去研究,要邀請各方面專家學者座談,不是想到就可以做到的,很花時間費精力,沒有專業的輔助,如何去解讀得更到位?
玉是老祖宗留下的資源,整個人類中,只有華夏民族對玉有深刻的理解,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所在。我一直在盡心推廣“玉文化”,就是希望不浪費八千年玉文化的資源,不單純因為玉好看,我想讓玉合理并最有價值的存在。作為一個雕刻師,我們有責任感使命感,要去付出,我想這才能做好這件事情。
后記:崔永元評價王朝陽“脫離了玉器商人的身份,成為了玉雕藝術家。”不假,王朝陽采訪席間提到,他有時會為了更好地凸顯藝術價值而犧牲一些商業利益,更是會為了讀懂一塊玉,長達兩年“按兵不動”,也許真是這種紛繁世界中的安靜心態才得以讓他從眾多玉雕師中脫穎而出,也許正是這種對玉虔誠“信仰”的態度讓他創作出各種玉雕大作。
也讓我們一起期待他新作“炎黃印跡”的誕生,想必又是一件扛鼎力作。(來源:鳳凰網青島)
— 中國名匠玉雕大師網 —
主編:王哲
(豫ICP備20020013號-1)
本站原創文章、圖片及版式設計未經授權嚴禁模仿、盜用,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