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鐲在我國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最初并不像今天是單作為女性的裝飾品,而是男女皆可佩戴,女性佩戴手鐲意味著已婚,男性佩戴是一種身份的象征。據一些歷史文獻顯示,距今六千年前的半坡遺址,出土了一些用于裝飾手腕的陶環。
現如今,手鐲對于材質的開發非常豐富,有各種稀有礦物制作的;亦有動物的骨骼、牙齒等制作的;更多可見的如各類貴金屬材質制作。這其中,世界頂尖的珠寶品牌對手鐲的形制,材質的研究和利用都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最終上市的產品也受到了無數消費者的追捧。但縱觀眾多手鐲,無疑,擁有我們中華民族數千年文化沉淀的和田玉手鐲,最能讓人沉浸其中,感受魅力。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玉鐲的原型和發展簡史——
玉鐲的原型:
手鐲據考證起源于新石器末期的玉禮器——玉璧與玉琮。扁形手鐲源于玉璧與玉璧的變形玉器,如玉瑗、玉環,厚大的手鐲則源于玉琮。
手鐲原型之一——玉璧
璧是一種扁體、圓形、中間有孔的玉器?!稜栄臽釋器》說:“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肉”指扁圓形的實體部分;“好”指中央的孔。
時至今日,在我國南方一帶,仍有將手鐲稱為手環的說法,可以確切的說,目前國人所佩戴的手鐲從形制上講源于玉璧。新石器時代的禮器——璧開始逐漸演變,從“肉好若一”的環,最后再到“好倍肉”的瑗;從祭祀的禮器到佩戴的首飾,其演變過程經歷了幾千年之久。
手鐲原型之二——玉琮
并非所有的學者都將與手鐲的來源歸功于玉璧,也有的學者認為手鐲是從新石器末期良渚文化的主要玉器形制琮演變而來的。琮大體上可分為四類:寬短型、高長型、細小型、方柱素面型。寬短型的形成與圓徽型鐲有關,高長型由寬短型經層累地加高而來,細小型俗名“方勒”,也稱為“勒子”,之后逐漸演變成了辟邪用的玉勒子。
玉鐲的發展簡史:
早在新石器時期,玉鐲就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對于玉鐲的原型一直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從玉璧發展而來,玉璧是一種圓形、扁體的玉器。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玉鐲是從良渚文化中主要玉器形制演變而來。
到了商周至戰國時期,手鐲的造型和色彩都顯得非常豐富,這一時期的玉鐲的形制和新石器時代的玉鐲沒有很大的變化,比較厚重,寬大,雕飾比較少。西漢之后,受西域的文化影響,臂釧比較盛行,款式比較多。
隋唐時期,婦女用玉鐲來裝飾手臂已經非常普遍,一些畫家的畫作中就有對手臂佩戴臂釧的婦女形象,唐宋之后,手鐲的材料和制作工藝有了很大的發展,直至明清時期,鑲嵌寶石的玉鐲盛行不衰。
隨著時代的發展,玉鐲的形制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最早的玉鐲是素面無紋的,橫斷面也近似圓形,這種手鐲美觀又大方,但是耗料較多,容易硌手,這種缺點讓人們想著一定要進行改變。后來,扁口手鐲誕生了,這種手鐲就是將圓形手鐲的內徑弧度磨大,就像平的一樣,非常舒適。
明清時期的玉器發展達到了歷史的頂峰,玉器的加工業得到空前的發展,尤其是乾隆時期,雕刻技藝精湛高超,手鐲也出現了少量的鏤雕作品。由于手鐲是實用性比較強的工藝品,所以注定不能制作得太繁復,因此,現在的手鐲都是大氣端莊的。
手鐲的體積雖不大,但是要制作成標準的圓形是不容易的,即使做得比較精準,內徑太小會讓佩戴者感到非常不舒服,加上玉石是不可再生資源,太耗料實在不利于長久發展,為了玉鐲的市場發展,也為了節約資源,玉雕師絞盡腦汁想了不少辦法。這種手鐲就是采用橢圓形的形狀,不僅節省資源,也讓佩戴者感到舒適,美觀,這種手鐲行內稱為“貴妃鐲”,也是目前非常流行的玉鐲,不少年輕的女性朋友們非常喜歡這款手鐲。
現在的手鐲主要有三種款式,一種是圓條手鐲,一種是扁口手鐲,還有一種就是貴妃鐲,圓條手鐲的價值最高,在拍賣會中出現的都是這種款式的手鐲。貴妃鐲價格比較親民,深受不少年輕女性的青睞,若是想要對手鐲進行投資,還是圓條手鐲最具有保值空間和升值空間。
玉石文化發展悠久,在中國人的眼中,玉石有著獨特的意義和魅力,是人們的一種精神寄托,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已經形成一種愛玉的民族心理,玉石文化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上一篇:翡翠葫蘆的八大喻意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