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雍正皇帝在還是一位親王的時候,命畫工與匠人制作了一架十二扇的屏風,每扇屏風上都繪有一位時裝美人。在屏風縱多美女之中就有一位美人頭簪菊花,手里持著一對套在一起的雕花玉環,眼望門外喳喳報喜的喜鵲,意有所思。
中國人自古推崇美玉,當然,這其實一定程度上與中國的地質條件有關,本土少有優質的彩色寶石如紅寶石、翡翠之類可供開采。無論如何,玉成為幾千年來最受珍重的寶物,相應的,治玉工藝也異常高超。其中有一項近乎神話的巧技,玉工利用“掏雕”技巧,在一塊整料上琢出一串圓環,但讓這些圓環彼此套在一起,無法分離。玉環渾圓無縫,使得其相互套合的狀態仿佛是天然生成一樣,實為人工創造的奇跡。出土商代玉器上就已經帶有掏雕成的活鏈,到了戰國時代,玉活環技術變得異常發達,出現了曾侯乙墓出土十六節龍鳳形玉佩這樣的精彩作品。此后,從鋪首、瓶盒的銜環、印紐到耳墜,玉制套環在奢侈品與首飾當中都是活躍的因素。
在如此的背景下,出現了“玉連環”這一種固定的飾品形式,以掏雕技術制成兩個互相銜在一起的圓形玉環,這一對圓環形狀一樣,大小一樣,雕飾的花紋也一樣,蘊含的寓意則是“我愿與你成對成對,情愛永無盡頭”。最早《戰國策》齊太后怒砸玉連環粉碎了秦國的冒犯。宋代,以玉連環相贈,在上層社會是極為流行的表達愛意的方式。在元代,這種玉連環還發展出一種美妙的升級版——“開合玉環”,即,兩只套環在向外的一側為半圓形,而向內的一側則琢平為剖面的形式,并且在適當部位做出榫合的結構。如此,兩只半圓環可以互相扣合在一起,變為一只看去完整的圓環。一旦將雙環分開,則是一對套在一起的對稱雕環。環內側的剖面上還要銘刻詩句,并涂成金字,讓整件飾品既華貴又富于情趣。元人張翥《綠玉連環歌為邢從周典簿作》中形容:“展之兩環不盈尺,迭作團團小蒼璧。”清代乾隆皇帝《詠開合玉環》則道是:“合若天衣無縫,開仍蟬翼相連。往復難尋端尾,色形底是因緣。”都是生動而準確的描述。
由于玉連環是情人之間互贈以表達深情的飾品,傳統繪畫中便常會描繪手持一雙玉連環出神的女子,往昔的人們一看到這樣的形象,就都能心領神會,明白畫面上的女性是在凝神想念心上人。雍正美人屏風上的簪菊女子便正是帶有如此含義的一個經典形象。尤其有趣的是,她手中所持的還是開合玉連環,帶有清代開合玉連環普遍采用的蚩尤環紋樣。
傳統生活中,寄托情感的玉連環既是精美的飾物,也可以用于多種的具體用途。將其吊在床帳的垂帶上,便是帳環,系束帳??;縫在手帕一角,則足以拴帶荷包、口紅盒等隨手應用小物品。對于女性來說,以細巧的玉連環充為耳環的吊墜,是很流行的款式,這種耳環叫“連環珥”,更可以將玉連環吊在簪頭,搖曳在鬢畔。另外,開合玉連環同樣被用為絳子、絲綢腰帶上的束環,如張翥詠綠玉連環詩就道是“請君留束錦宮袍”。
往昔多情男女凝結在玉連環中的深情,那不出聲卻時時刻刻昭示天下的愛的告白,在今天,也該由現代設計繼續傳遞下去。
上一篇:故宮鎮館玉龍:探尋中國龍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