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景公的玉戈
這件玉戈(見圖),出自陜西鳳翔秦公一號大墓。玉戈長13.6厘米,高11.8厘米,白玉質地,玉質晶潤,直援、直內(內長3.5厘米,寬1.6厘米,厚0.5厘米),長胡三穿,援部不起脊,援上下兩側開刃,刃后又磨出凹形槽,三角形鋒,胡上三穿,靠上部一穿為圓形,其余兩穿為長方形,闌部為凸起的長條形,在長方形直內中部切割出一凹槽,并在內部上鉆兩小孔,以便將柲一部分嵌入條形凹槽中先固定,然后再將柲體通過三穿縛綁。
秦公一號大墓是目前為止考古發掘的先秦時期最大的一座墓葬,出土的石磬上篆刻的“天子匽喜,龔公式是嗣,高陽有靈,四方以鼎” 銘文,為研究這座墓的主人提供了文字依據。 “天子”指東周國王,“龔公式是嗣”表明了秦公的世系關系,說明這座大墓的主人是秦穆公的四世孫秦景公。這件形體碩大,制作考究,比較罕見的玉戈,自然是秦景公生前所用的禮儀性兵器。秦景公是秦第14代統治者,秦始皇嬴政的第18代先祖,治理秦國長達39年。秦景公逝后公然采用天子葬儀,使用周天子才可享用的黃腸題湊葬制,可見其霸主雄心已見端倪。其支撐這種文化的核心就是秦人的尚武精神。
秦公一號大墓在遭嚴重盜擾的情況下,仍出土了3000余件極為精美的金器、玉器、鐵器、石器等隨葬物,特別是這件貼身玉戈格外引人注目。
玉戈在關中地區的西周墓葬中常常能夠看到,但在春秋時期的考古發掘中比較罕見。玉戈雖屬兵器,但它又是不能用于實戰拼殺。其實,玉戈的出現是在石戈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最初是原始狩獵的武器,本意就是用于狩獵射殺和用于戰爭的。夏商周時隨著青銅戈的出現,玉戈已不再是實用兵器,而是一種有著特殊意義,體現威武、象征權力的權仗器具?!蹲髠鳌防镎f“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就是祭祀祖先;戎,就是打仗。說明那個時候,軍事被認為是國家的頭等大事,都是由國君親自策劃實施??梢娡跏屹F族們很早以前就把戰爭看成是國家的頭等大事。玉戈雖然在商周時已經被先進的青銅戈所取代,但它依然是最神圣的象征性的儀仗兵器,成了在宣示戰爭、發號施令場合中施行權力,顯示軍威的權仗器具。正是因為玉戈具有的象征軍權意義,在商周的許多貴族墓葬中多有發現,而且依據其數量的多少、尺寸的大小,以彰顯墓主的軍事權力或軍功大小。
這件玉戈完好地出現在秦景公的墓葬中,充分反映出秦人固有的尚武精神。秦人享國之前,尚處西垂之地,在嚴酷的自然條件下,為了獲得生存,在與戎狄的相處、爭戰當中,尚武的精神被大大地激發,這種尚武精神表現出攻擊性和掠奪性,可以說,在秦人居西陲與戎狄共處的歷史時期,其民族性中尚武的基因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和發揚,這為其以后問鼎中原乃至統一全國,打下了武力基礎。與此同時,對尚武精神的推崇,在秦人的朝野上下,也是一片贊同之聲。最具代表性的可有秦穆公、秦孝公、秦始皇。穆公時在春秋,秦人尚處西垂之地,文化相對比較落后。但從秦穆公至秦景公時代,秦人依靠尚武精神取得了對戎狄戰爭的諸多勝利,開創了秦人尚武文化的先河。這件玉戈不僅可以幫助我們重新認識,秦人高超的工藝水平和豐富的物質文化生活,更對于我們重新認識秦國國君的稱霸和尚武思想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