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其形象是各類藝術形式表現經久不衰的題材之一。以龍的形象作為主題紋飾的玉器,是中國古代玉器中的一大類型,其歷時之長久,工藝之精巧,形制之繁復,構圖之多變,寄寓之豐富,均為其它紋飾所不及。如果說,龍文化是五千年華夏文明的一種凝結,那么作為造型藝術的龍紋玉器,可堪稱龍文化的載體。古玉器中的龍紋有一個從簡樸到繁麗,從宗教化向藝術化,從隨意性向規范化發展并蔚為多元的發展過程。從史前時期到清代,歷經數千年的變化,形成了各時代獨有的特征。
一、史前時期
史前諸考古學文化所出玉龍,雖形制及細部略有所別,但亦有鮮明的共同特征:
1、龍體皆蜷曲呈環或玦狀
2、皆圓雕而為皆面為橢圓形且單獨成器
3、龍首之形象皆以現實動物之頭部抽象表現,如豬首、熊獸、馬首等。
4、整器圓鈍,不見棱角,器表大多光素無紋,少數飾以網格紋,細部特征皆以陰刻線表示,造型原始質樸,雕工簡約豪放。
5、大多為青黃色玉料琢制,器表多有桯鉆鉆孔。
二、商代
此期玉龍雖數量較多,但造型、紋飾相對趨于程式化,共性特征不難察之:整器多作扁片狀,基本造型可分三類:玦形、璜形和扁平形,其中以蜷曲成玦形者居多。龍體較短近似蛇身,玉龍頭部長有蘑菇形兕角,眼睛多為“臣”字眼或菱形眼,且多雕成張口露齒狀,以表示兇猛。大多僅雕一足,尾部細而勾卷。有的龍脊上開始出現扉棱形的脊齒紋。商代玉龍之器表多以雙勾線即兩條平行的細陰線琢出菱形紋、三角形紋、云雷紋等表現動物兇狠的紋飾,紋飾的浮雕感較強,而扁平形玉龍多素身無紋。
三、西周時期
西周玉龍在形制上大體可分為兩種:復合形龍和龍紋玉器。
復合形龍,多以羽人、鳳與龍復合成一器。這類玉器多以鏤雕技法制作,器表大多光素無紋,龍的眼部皆呈橢圓形。其余各部位與玦形龍相若。
龍紋玉器,這類玉器以抽象的、呈圖案化的龍紋作主要裝飾,多為玉璧、玉璜等。此期龍紋多用嫻熟的雙勾技法加單陰線刻畫;因器飾紋,根據器形特點組織圖案布局,形成一種渾然天成、自然和諧的藝術效果,體現了高超的構圖能力。
四、戰國時期
戰國玉龍有如下幾個特點:
1、此期玉龍的整體造型,仍然延續商代以來的傳統,即絕大多數為扁平體。亦有圓雕制成而作圓柱體者,但數量極少。
2、龍身較商代、西周為細長,身形大多蜿蜒曲折呈“S”或“M”形,鼓腹卷尾,富有彈性。早期玉龍之軀干肥碩較短,稍作彎曲,彎轉的個數較少。中期以后逐漸演變為瘦長,且作顯著彎曲,彎轉個數較多。戰國中期以后,拱起腹部兩側的頭與尾開始呈均衡對稱狀。
3、龍首較小,皆為側面。腦后最初無角,而是以卷云紋表現的耳部。其后發展為呈鈍尖狀的角。中期開始,改以飾有弦紋的凸脊表現龍角。
4、眼睛以單線或雙線雕橢圓形眼為主。龍口部微張,上唇以云頭紋表現作外翻狀,下唇內卷。
5、扁平體玉龍之龍鱗最初淺浮雕以云紋、谷紋、變形“S”紋、繩紋、弦紋、螭紋、網格紋表現,紋飾比較稀疏,布局不甚規矩。圓柱體玉龍則多通體飾以束絲紋。由戰國中期開始,趨于單一紋飾,即谷紋,紋飾布局繁密,十分規矩。
五、漢代
綜合大量考古出土資料,此期龍紋之主要特征可總結如下:
1、龍身蟠曲如戰國者,但彎轉個數較少,多作團龍狀。大多龍身上開始雕出四足,若走獸般。少數在軀體上出現簡單的飛翼。
2、頭部較長,若馬首。眼部呈杏核狀,眼梢拉長,多以斜碾法磨去眼眶周圍的底子,使其微凸??诓看髲?,露出鉤齒;上唇外翻,下唇勾卷,皆呈尖凸狀。云紋耳,但較戰國時期尖而長。有的耳后開始出現細長分岔的角。
3、腿部關節之處飾以云紋,小脛邊沿多琢有短陰線表示腿毛。龍身表面大多淺浮雕有谷紋、勾連云紋,亦有的通體光素。
六、唐代
唐代,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唐代玉器的龍紋上亦反映了這一點,此期龍紋表現的威武雄壯、雍容華貴、蓬勃向上。龍的造型較之前更加成熟、完善,龍身之上開始出現鹿角、蛇身、獸肢、禽爪等特征以及俯仰翻騰的體態。龍紋歷經三千多年的發展演變,至唐代已基本定型。此期玉龍紋特征鮮明:龍身若蛇,軀干粗壯,背部以脊齒紋表示背鰭。四肢矯健、較長,呈奔跑狀,小腿關節處多有山羊胡子狀的腿毛。龍爪肥碩,為三趾,爪尖鋒利。尾端光禿,不作裝飾。龍體或光素無紋,或遍布斜格紋龍鱗;后者之腹部多有蛇鱗紋。龍嘴大張,嘴角超過眼梢;上唇外翻,露出的牙齒細密若梳板狀,顎下多有髯。耳部呈樹葉形;龍角主要有分叉角、尖角兩種。龍紋周圍開始增加諸如火焰珠、朵云紋等輔助紋飾。
七、宋代
宋代玉器上之龍紋,大體沿襲唐代之風格,但與唐代龍紋的威武、粗獷且富有動感不同,宋代龍紋大多矯健清秀,姿態優美,動中有靜,圖案感較強。從大量資料中可以發現,此期龍紋玉器大多作為輔助裝飾紋樣以鏤空或淺刻形式,出現在爐、壺、盤、杯、碗的耳部、柄部或表面;此外片狀飾品如玉帶飾、玉佩等物上面的龍紋亦較為流行;圓雕者甚少。
龍身較唐代細瘦,軀體圓潤修長,蛇形特征更加明顯,身形伸展多變,瀟灑自如,常游戲于花草、云紋和海浪之間。身體表面大多光素無鱗,軀干兩側多有較粗的陰刻輪廓線;少數有鱗,皆以細密的斜方格紋表現。頭部出現重刀,張口之幅度不及唐代大,嘴角基本與眼梢持平;吻部細長,上唇硬折高翹,下唇略翹;多作丹鳳眼,額后開始出現兩根細長勾角;兩腮后長髯飄逸。龍爪多為三趾,少數為四趾。龍尾端大多光禿,有少數者開始裝飾火焰紋。
八、元代
元代龍紋相較宋代者差別極大,比較講究作品的氣韻和粗放性,不作細部的刻劃,極具蒙古族健壯豪邁之氣魄。此期龍紋,造型兇猛,粗獷有力,威武之極?;蝌暄逊v,或上下攀附,多作騰云戲水、穿花過草狀。工藝上,除傳統的透雕、浮雕之外,還出現了由透雕演進而成的多層鏤雕、深層立體鏤雕作品。元代龍紋在這些新工藝的表現下,活靈活現,頗具動感。此期龍紋還具有以下幾點特征:頭部較小,皆為側首,丹鳳眼,目光兇猛,眉骨高凸,粗眉上壓;少數開始在龍首一側出現兩只眼睛,此類皆為圓點眼。龍口略張,上唇肥長翻卷。龍的毛發大多作兩到三股漂浮于腦后。龍爪上三、四、五趾皆有,以三趾為多;小脛上多刻劃短陰線表示筋骨。龍身修長,細頸,鼓腹、禿尾,四肢有力,龍鱗多以細密的網格紋表現。頸部、軀干、四肢被重刀痕隔開,刻紋粗深,這是元代琢玉的重要風格,為使造型主題更具立體感。
九、明代
明代龍紋玉器數量大且特征鮮明,大多出現于玉帶飾之上。此期多采用“花下壓花”技法,即分層鏤雕工藝雕琢,先剔地留出主體紋案,再對上下兩層進行線刻、打洼、鏤空。其下層圖案多為繁密的錦地紋、蔓草紋或卷云紋,底紋與上層主題呈兩重分布,層次分明,具有較好的透視感。這樣的工藝不可謂不精美,但由于受時代風格影響,此期之龍紋已開始趨于圖案感,且大有頹軟之勢,與宋元之龍相比缺少力度和氣勢。
龍首部長而寬,與狹長而沒有寬窄過渡的條帶狀身形相襯,比例明顯失調。首部大多為側面,但兩只眼皆雕琢出來;大多為管鉆套打而成的圈點眼,給人以呆滯之感。毛發較元代為短,首部的毛發向前沖,可謂“怒發沖冠”;鼻部多用如意云頭紋裝飾,形似豬鼻。龍鱗常以細密的斜格紋表現,尾部多用云紋、火焰紋裝飾。腿部呈棍狀,大、小腿關節處多以深刀雕刻的卷云紋裝飾;小腿很細,表面有排列整齊的陰刻線。龍爪有三、四、五趾形,以四爪居多,其中四、五爪的作風車狀,團爪如握著球一樣。
十、清代
清代玉器上的龍紋,早期者甚少,自中期以后比比皆是,以浮雕、鏤雕、線刻等工藝出現在帶飾、佩飾、玉制器皿的耳部、柄部或器面。有單條,亦有多條,有的甚至九龍為飾,亦有的龍、螭同飾??偠灾?,清代龍紋雕琢繁瑣,沒有神韻,龍的整體形態顯得拙重蒼老,形容為“蒼龍”是很恰當的。
綜觀此期玉器上的龍紋,主要有以下幾點特征和變化:
1、龍首部多作正面出現,頭形大而方,額部寬闊飽滿;眼部若明代的凸雕圓眼;鼻部呈蒜頭狀,兩側有長須;頭部發毛叢生,須發不分,蓬亂繁雜;皆龍口大張,上下顎各有一對獠牙外露;眉毛和腮部開始用鋸齒形紋表現。
2、雙角距離較寬,呈松樹枝干般蒼勁。此期常見玉龍爪部皆作四趾鷹爪狀。尾部以及腿部關節之處多以火焰紋裝飾。
3、龍身細弱,頹軟萎靡,龍鱗多用扇形紋、斜格紋表現。此期玉龍相列同一紋圖的還有海水、山峰、云紋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