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杯盤,清,杯高5.6cm,口徑8.3×10.2cm,足徑4.5×5.9cm;盤高2.4cm,口徑18.8×22.1cm
宋代玉器呈現出強烈的世俗化傾向和濃厚的生活氣息,造型選取日常生活中的題材進行現實主義創作,迎合社會消費心理,這是由于城鎮的繁榮,商業的發展,使得市民階層不斷擴大,玉器為普通市民服務的傾向已經成為時代潮流。宋代文人書畫的興盛,許多文房用具如筆筒、筆架、硯臺、鎮紙等也成了玉匠們精心雕琢的對象。宋代玉器的另一個特征就是大量仿古玉器的出現,宋代厚古之風盛行,出現一股尊崇古玉質樸、典雅風格的風氣,這類仿古玉器多為宮廷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明代學者高濂盛贊“宋工制玉,發古之巧,行后之拙,無奈宋人焉”。宋代的鏤雕法被廣泛應用,在形制和紋飾上講究對稱均衡,在圖案化的形體上透露出濃郁的生活氣息,達到了生活和藝術的高度統一。
宋代的歷史(960—1279年),分為北宋和南宋兩個時期。北宋經濟、文化發達,政治強盛;南宋國勢漸,政治與軍事上受到遼金少數民族國家的侵擾,處于相對弱勢的狀態。宋代是玉器發展的重要階段,經過三國時期到唐代漫長的玉器生產低潮之后玉器生產驟然繁榮。仿古玉器大量出現,玉酒器種類繁多尤其是出現了大量圓雕玉人、玉獸作品,一改前代器以穩定的幾何形體為主的造型風格,使玉雕的造型藝術又大大地前進了一步。
鑒定點:(1)股溝顯示肥臀;(2)蹄子;(3)眼睛特征。
一、宋代玉禮器
1、宋代禮制活動中主要使用蒼璧、黃琮、圭、瓚、斗、磐等器物。
璧、琮是古代重要禮器,《周禮》有以“蒼璧禮天,黃琮禮地”的記載,漢之后的許多朝代都制定了以璧、琮禮天地的制度,并使這一制度成為札制的重要內容。這一制度一直延續到清代,璧與琮也就成為古代最重要的玉禮器,宋代也不例外。宋王朝尤其重視璧的使用,延用了古代的用璧制度,并制造了大量玉璧。宋代蒼璧用于祈谷、明堂之舉。祈谷是帝主祭祀谷神,祈禱豐收的典禮,使用玉璧是表示對上天的敬意。除蒼璧外,宋代制造的玉器中還有其他類型的璧。傳世玉器中有一些玉璧帶有明顯的宋代風格特征,可以作為玉璧的代表作品。
南宋時期,龍泉窯等名窯燒造出了球式瓶,這種瓷瓶的樣式為方柱形,外表分節,有阻牙,與良渚文化琮形相似。琮式瓶的制造,說明在宋代,良渚文化玉琮已大量發掘,并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既然瓷制的仿品已出現,玉質的仿制品也應出現。在宋代良渚文化玉琮被發現后,人們是否稱其為琮,尚須進一步研究。
2、圭:圭是長方形,片狀,頂端有角的玉器,依據文獻記載,來代使用的圭分別為曰圭、月圭、鎮圭、大圭和玄圭。宋代的玄圭用于祭祀圓丘與方澤。
3、玉冊:玉冊戰國時期已出現,唐及五代較流行。宋代使用玉冊的數量較大,每冊簡數也不少,簡長1尺2寸,寬1.2寸,其上刻文而涂金,是一種很重要的玉器,因用后埋于地下,所以不易發現。
4、玉磐、玉柱斧:宋代禮樂活動中使用玉器,《宋史》中多有記載。
5、玉斗:玉練與玉渚是兩種器皿,在使用時還有洗腔、拭攢的儀式。
宋代玉酒器
二、宋代玉酒器
玉酒器在戰國時就已出現,漢、魏之時又有發展。目前發現的主要是筒式杯,角形杯羽,造型受青銅器影響較大。唐代是玉器發展的低潮期但也有玉杯出現。宋代玉酒器中玉杯的數量最大,這時的玉杯,既有仿古作品,又繼承了唐代玉器造型靈活,風格寫實的傳統,擺脫了青銅器的影響,并吸收唐宋瓷制茶具造型的特點,形成了獨特的風格。趙宋宮廷使用的玉酒器數量較大,皇室的需要無疑對玉酒器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目前傳世的宋代玉酒器中,很多是當時的宮廷用品。
三、宋代玉佩飾
宋代玉佩飾品種極多,有帶飾、佩飾等多種形式,從目前發現的來代佩玉來看,屬璜、環、珩、沖牙體系的古代佩玉已不再流行,而代之以魚、花、鳥、獸、人物等佩墜。
1、玉帶飾:傳世玉器中發現的來代玉帶飾主要有帶板、帶鉤、束帶、提攜、帶扣等。
(1)玉帶板:以江西上饒出土的玉帶板為代表,這套帶板共出土八塊,背面刻數字,最大數字為十,因而全套帶板應為十塊,其中有失佚。一塊為長方形,一端橢圓,余皆為方形,帶板上雕琢細陰刻人像,人像整體上看上部較窄,下部較寬,衣褶的表現上較多地使用近似于平行的長弧線,線條細而挺,微有弧度。
(2)玉束帶:有長方形、橢圓形、花形、荷葉形等多種樣式,束帶較厚,兩側間有一扁通孔,革帶可從通孔中穿過。多數束帶正面圖章邊緣呈齒狀或小連弧狀,相應的側面有平行的橫棱,有些束帶下部帶有長而窄的玉環,以備懸掛物件。這類器物有人稱為“提攜”。
宋代束帶的圖案種類及特征如下;
龍紋束帶。有長力形及圓形兩種,中部鏤雕龍紋,邊沿飾較大的連珠紋,龍身飾斜線交織的網格,上唇長而尖,肘部短而粗,足三趾,收攏如拳,云紋則為靈芝式云。
鶻、鵝紋束帶。長方形,下部為鉤環,周緣或飾大連珠紋,中部鏤雕女真人鶻、鵝春水圖案,這類作品可能為遼金作品,也可能是受遼金圖案影響的宋代作品。
荷葉龜巢束帶。尺寸較??;整體近似長方形,無鉤環,表面雕荷葉,荷葉中部雕一成二龜。
虎紋束帶。近似橢圓形,下邊沿平直,表面鏤雕虎紋,虎頭較大,結構簡單,一些虎頭上還飾有“王”字,虎身飾雙陰線琢出的帶狀條紋。
花瓣紋束帶。束帶或為花瓣形,成飾鏤雕花瓣花、葉具有明顯宋代紋飾特征。
(3)玉帶扣:玉帶扣為兩個方形或橢圓形方板,或浮雕或鏤雕紋飾;兩方板內側各有一窄環,窄環間有一套筒相套。方板上有孔或環,能與其他鉤、扣相接。
(4)玉帶鉤:宋代玉帶鉤較多;其中有一部分屬仿古作品,另外來代玉帶鉤中還有許多應時作品,其中有蟠螭帶鉤,鳥頭帶鉤,魚柄帶鉤等多種形式。一般來看;宋代帶鉤較元。明時作品要窄,用料較精;紋飾、造型有明顯的時代風格。下面為主要幾種宋代帶鉤:1螭紋帶鉤。宋代的螭紋帶鉤較元、明作品要窄小精致,用玉較好,不施人工烤色,鉤頭或為獸頭,或為鳥頭,鉤頭與鉤腹間距較小,鉤頸轉彎處較寬厚,腹部凸雕螭紋,一般看,螭緊貼鉤腹,與腹間不鏤空。背面或為鉤臍,或為窄方形的倉。2魚形帶鉤。魚是玉器中的重要器物,帶鉤中也有不少做成魚形的,鉤頭為獸首,獸的上唇長而上尖,嘴、眼由簡練的粗陰線刻出。鉤腹為魚形,魚無磷,小圓坑眼,身側有一道細明線,魚尾分向兩側;為典型宋代玉魚,帶鉤背面有一小圓臍。
宋代玉牛
2、鳥形玉佩
宋代鳥形玉佩極多,共同遼、金玉鳥相混,極難分開,在無確實把握情況下,我們不作具體區別。
宋、金玉器的四個明顯特征:
第一,三角小陰刻線組成的三角形線。
第二,翅底側與葉之邊緣為鋸齒形。
第三,羽毛為密排陰刻長直線,中部有一道陰刻橫線相亙。
第四,尾端及頭羽分叉卷向兩側,呈螺旋狀。這些是我們鑒識玉綬帶時的參考依據。
宋代 鏤雕鳳鳥紋
(1)孔雀:宋代以孔雀為題材的玉佩較多,或以孔雀為主要圖案,琢成圓形、半圓形玉佩,或琢成片狀的孔雀玉佩。宋代的孔雀頭較小,頭部雕琢簡練,翅膀較大,翅上琢細長陰線以象征羽毛,豎陰線中又有一道或兩道橫區的長陰線為界。有些孔雀身上的羽毛雕琢較細致,先雕出魚鱗狀紋,然后在鱗片上加刻小陰線以示羽毛,雀尾較長,尾上排列三到四排水滴狀羽翎,有些作品在水滴狀羽翎的前端琢出透孔。
玉孔雀銜花飾,宋,長7.6cm,寬3.8cm
?。?)鴛鴦:宋代的鴛鴦佩墜多為圓雕作品,用法不詳。常見的是一種近似于鴛鴦的玉鳥,鳥身肥胖而短、尾似蔓草,分叉卷向兩側,頭大而寬,沿下頜有一周短陰刻線,脖細短,接于頭下,頸與頭之形似頂蘑菇。這種玉鳥身傍常鏤雕蔓草,鳥臥伏,身下有一倒置荷葉。
宋代的鴛鴦佩墜
(3)玉鳳;宋代玉鳳頭較大,脖細長,身上裝飾紋樣較少,翅上有平行的細長陰線,尾似三條帶,寬窄較一致,較直,尾上有細長的陰刻飾線。
白玉騎鳳仙人,宋,高7.8cm,寬5.4cm,厚2.2cm
(4)玉雙鶴;傳世作品中,這類雙鶴題材的作品較多,一般頭部雕琢簡練,長啄,翅極短,展翅,端部向前伸,翅上以平行的細長陰線象征羽,羽分為前后兩部分,羽下端雕成鋸齒狀,鶴腿極長,雙腿相并,或屈或伸,兩鶴相對;啄端、翅端、足端相連。
青玉雙鶴佩,宋,長6.8cm,寬4.3cm
上一篇:玉文化比甲骨文早五千年
下一篇:南紅到底“紅”在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