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作品是看材料還是看藝術價值?這是一個百問不厭的老問題。尤其像當代玉雕、翡翠、田黃、紫砂、紅木等品種,用稀有材料制作,在前兩年藝術市場火爆時備受追捧,卻往往只是因為材料本身的價格騰貴,讓市場的參與各方產生錯覺,似乎那些品種會永遠只漲不跌,許多人也因此對上面提到的老問題不屑一顧。
但是,一旦市場行情調整,一直被許多人不置可否的老問題卻露出了猙獰的獠牙,容不得你有絲毫的含糊與曖昧。藝術品畢竟取決于其藝術價值,正是這種價值決定了其收藏價值,并令其保值增值。尤其在市場行情發生動蕩時,藝術價值保證了藝術作品能水落石出、保持堅挺。而材料本身,雖然是藝術作品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但其價格的漲跌卻遵循著另一套規律,更多地與經濟形勢、通貨膨脹程度與貴金屬行情有關,其盛衰周期難以抗拒。因此,當材料行情出現調整,那些缺乏藝術價值的作品的身價就會應聲跌落。
最近的例子就是當代玉雕。筆者注意到,今年春拍壓軸戲西泠印社拍賣公司的玉雕專場,總成交額明顯下滑。經過一番調查分析,筆者發現和田玉市場的供求關系已經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一方面是部分玉雕大師的工作室以較低的委托價格將作品推向拍場,另一方面則是買家群體因行情調整而對市場抱著觀望態度,如此一來造成拍賣場上拍品供過于求,使玉雕作品的百萬元價格線在今年春拍中受到沖擊。
上述局面的背后,則是和田玉作為材料的價格走勢連連走低。業內通常把和田玉分成3個檔次,根據新疆和田玉市場信息聯盟發布的數據,這三個檔次的和田玉的價格表現雖各不相同,卻一起在下跌:在最低價與最高價之間形成的價格區間里,處于頂端的收藏級原料的最低價不變,最高價下滑10%;處于中間層次的優質加工原料,最低價下跌10%,最高價下跌15%-20%;處于最低端的普通加工料,最低價下跌10%,最高價下跌20%。業內專家對此的解釋是:2014年度和田玉原料產地采挖交易價格已跌至成本價,造成和田玉交易的價格區間中的最低價格已無下跌空間;而和田玉銷售的終端市場銷售價卻出現下跌,則大多與和田玉玉器銷售市場經營成本壓力增大、資金回籠需求強烈有關。
為什么部分玉雕大師的工作室愿意在今年春拍以低價委托拍賣公司拍賣其玉雕作品?了解了上述市場背景就不難找到答案了。材料價格上揚對那些備有一定數量存貨的工作室而言短期內是有利的,長期看卻是不利的,因為他們為了維持運營將不得不在材料上投入更多的資金與精力。這恰恰說明,和田玉原料的市場價格大幅上揚不利于市場的長期發展,不僅讓許多買家覺得這個市場有點高攀不上了,連那些工作室也身受其害。
當材料不再困擾工作室和他們的買家,人們自然會聚焦玉雕作品的藝術價值。由此可見,去年下半年開始玉料價格行情走低,對玉雕市場是長期利好:既可以攤低玉雕作品的成本,也有利于吸引更多買家。難怪那些工作室會愿意在今年春拍中把價格調低。和田玉材料市場價格的下跌,我們不妨看作一種回歸,不僅意味著其自身回歸常態,也意味著其下游的玉雕市場開始回歸常態,意味著市場人氣的再次聚集,行情的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