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巴林雞血石價格的不斷飆升,許多不法商人以追求私利為目的,開始制售巴林雞血石及水草花贗品。
要想很好的鑒別真偽,需要對其制假方法有一個粗略的了解,這樣才更有利于提高甄別水平。
雞血造假方法:
1、色料填充法
色料填充法就是利用工具在巴林石上開鑿一條淺槽,然后將朱砂(辰砂)或廣告色也有少數是從雞血石邊角上取雞血粉末和不同粘合劑填充而成。待粘合劑達到強度后,再用砂紙打磨,拋光。
這種制假方法主要漏洞表現在雞血動感不夠自然,不像天然形成雞血流暢生動;這就是行里人常說的血發死;由于在粘結過程中使用粘合劑,精細打磨后粘合劑對光的反射與巴林石對光的反射相比較要強,因此會出現明顯的亮條。在強光下尤其明顯。
2、挖補法
挖補法就是在雞血石邊角料上取下雞血殘片然后粘貼在巴林石上。
這種制假方法主要漏洞源于挖補邊緣的處理,由于邊緣很難完全吻合所以大多制假者采用透明膠調色粘結。所以邊緣部分經打磨但由于膠對光的反射與巴林石對光的反射不同,所以會在邊緣部分會留下環雞血的亮光環。在放大鏡和強光下尤其明顯。
3、包裹法
包裹法就是將巴林雞血石邊角料切割成薄片然后包裹在巴林石表面。
這種制假方法,由于制假者往往在制作過程中考慮到雞血走向,所以很難從血的自然流暢度上加以甄別。由于其所采用石片較薄并且用膠粘合,所以在強光下觀察就會發現內外紋理材質的不同;除此之外粘合劑在使用過程中很容易混有氣泡,在強光下細心觀察你會發現在邊緣處或石面下會有細小氣泡。而巴林石中絕少有氣泡殘存。
4、瞞天過海法
瞞天過海法,就是為了避免鑒賞者從膠面與石料對光的反射不同發現問題,直接把章或作假物件表面整體涂上一層透明膠。只要把物件放入手中把玩,如果表面涂膠,則手感溫熱;如果是純正的巴林石,入手則涼爽。這是因為巴林石和樹脂類材料導熱差異較大所以手感差距很大。
5、填心蓋帽法
填心蓋帽法,是近年來在南方地區出現較多的一種造假方法;其造假過程是首先選擇透明度較好的石材,然后剖開其中的一個邊緣,然后用機械將石材內部掏空至能夠透過剩余石材清晰觀察到內部色彩;然后將色料、石材粉末和粘合劑的混合物將內部填滿;再將之前剖下的邊緣粘合上;在其上輔以雕工遮掩。這種造假方法在工藝品表面很難發現粘合劑痕跡;但其漏洞主要表現在雞血過于集中,多以團狀出現,并且在石材任何一個表面都不會顯露出雞血面。同時用放大鏡觀察,石材內部雞血部分氣泡很多,所以不難辨別。
綜上所述,針對巴林雞血石贗品的鑒別可采用以下方法:
1、觀察把玩法
了解了制假過程,最簡便易行的方法就是觀察把玩。
觀察可以借助放大鏡,強光手電等工具。
觀察的內容包括:雞血的走向,自然流暢程度;石材內部(尤其是邊緣部分)是否有氣泡;同一石材表面對光的反射是否相同。
把玩主要是憑經驗感覺石材導熱性,如果石材表面涂有粘合劑,是溫熱的感覺;正常的巴林石會有較好的熱傳導性。
也可以用隨身攜帶的金屬工具刻畫其表面,粘合劑的硬度要大于巴林石的硬度,但現在的造假者多數已經采用新的材質,使粘合劑凝固后的硬度和巴林石的硬度基本相似,很難辨別。
觀察把玩法的缺欠在于,大多數人缺少巴林石鑒賞經驗,因此實際操作過程中有一定難度;也容易讓不法商販蒙混過關。
2、高溫灼燒法
造假離不開粘合劑,而所有粘合劑在高溫灼燒的情況下都會碳化,同時產生少量刺激性氣味氣體;現在的造假者多數在粘合劑中放入阻燃劑,瞬間灼燒多數會沒有明顯變化,但灼燒時間稍長其表面碳化時不可避免的。
而巴林石絕對不會有這種情況發生。針對造假的這一軟肋,鑒別者可以用隨身攜帶打火機等火源對藝術品進行灼燒,用以甄別。
但這種方法的缺點在于,高溫灼燒可能會將部分脆料造成開裂。
3、打磨拋光法
這種方法主要針對成品而言,即用500#的耐水砂紙先將成品表面打磨一遍,再用1000#及以上的耐水砂紙重新拋光,之后對其表面進行觀察,不同材質打磨拋光后光潔度會有差別,對光的反射差異也非常明顯,這時就很容易觀察到造假的痕跡了。
4、開水蒸煮法
由于造假使用的黏合劑與巴林石在受熱后膨脹系數差別非常大,在石材通體加熱,蒸煮待溫度達到開水溫度時,造假的贗品自然會開裂現行,至少也會在造假處出現大量氣泡白斑。
這種方法相對麻煩,但屢試不爽。
水草花贗品的鑒別
巴林石珍稀品種 ——水草花,在收藏界受到眾多收藏者的青睞。但由于其形成的特殊性,所以產量很難滿足眾多愛好者的需要。尤其是水草花精品。由于其不菲的價值,導致許多利欲熏心的不法商人干起了制售偽品的勾當。
現將制假方法公諸于眾,供大家參考甄別。
水草花制假,最初大多采用手工繪制圖案于巴林石表面,然后在圖案上覆蓋透明膠以防止圖案脫落。
這種方法制造的贗品很容易鑒別,只要用金屬器皿刻畫其表面,就很容易發現圖案表面覆蓋物不是巴林石。同時手工繪制的圖案與天然水草花相比也顯得笨拙,缺少天然水草花的靈動。
現在制假,大多借助于電腦制圖。也就是拍下天然水草花圖案,通過電腦制作,選擇適當圖案復制于石材表面。
所以現在的偽品,僅從圖案的象形程度上很難辨別真偽,并且現在的制假高手不再是把圖案簡單的用透明膠覆蓋,而是把石材人為剖開,或者直接利用天然開裂的石材把圖案復制在剖面的一側,之后用透明膠將兩塊石材粘結,像正常剔草一樣剔去其中一側,完成贗品制作。
從贗品表面上看,仍然是天然石材。
這種方法制造的贗品可以蒙蔽很多消費者。但只要是贗品就有其無法彌補的漏洞,由于其制假過程中兩塊石材使用透明膠粘結,所以細心的消費者如果從水草圖案90度角觀察,就會發現環圖案有一道細如棉線,與石材本身質地有一定色差的線條(這是粘合兩塊石材留下的粘合劑),有此特征者,必是贗品無疑。
更為重要的一點,天然水草花奇石圖案,水草的每一個分支大多并不在同一個平面,并且每一個分枝的葉片也是不同平面,也就是說,天然的水草花圖案都是有錯落感的立體圖案,而贗品最多把大的枝干分兩到三個層次,在葉與葉之間很難做到不在同一平面。
把握了這一技巧,你就不再會為水草花奇石鑒別真偽撓頭了。
巴林石及藝術品的存儲方法
巴林石屬含水的鋁硅酸類礦物,是以高嶺石、地開石為主的多種礦物組成的黏土巖,其主要成分為三氧化二鋁和二氧化硅,其次含微量鐵、錳、鈦等氧化物,部分含較多的汞的硫化物。
從巴林石礦物組成我們可以看出巴林石在收藏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雞血氧化、開裂等不利因素。絕大多數巴林石結構致密、物理性質穩定,不會出現開裂現象(例如:巴林石綿料,即使惡劣的外部環境,也很少出現開裂)。
雞血因其主要成分是硫化汞,所以長期暴露在空氣中,會和空氣中的氧氣發生緩慢氧化,導致顏色變暗、甚至變成黑色的氧化汞。所以雞血石在收藏的過程中,要盡量避開強光照射、高溫等,加速氧化的存儲環境,同時可采用在作品表面覆蓋保護膜的方式,減少氧氣與雞血的接觸。
現在比較流行的方法是,在作品表面涂液體石蠟,甚至將作品直接浸泡在液體石蠟中,這種做法其實是錯誤的。雖然起到了一定的防氧化作用,但液體石蠟對石材的損害要更大。正確的做法是蜂蠟覆蓋或嬰兒護膚脂涂抹。
巴林凍石、彩石不存在防氧化問題,對這幾類石材的養護主要是預防開裂。
所以現行的涂抹液體石蠟的做法是完全錯誤的。
許多巴林石產品被液體石蠟(或茶樹油、白油等)長期浸泡后,會有液體分子浸入石材內部。脫離開浸泡環境,液體揮發石材會出現干裂出粉現象,作品會出現前后對比觀感天壤之別的感覺。
正確的方法是,創造石材能適應的環境,或者用固體石蠟封存。
巴林石中80%以上的石材在室內環境下是不會開裂的。
對于含水較多(脆料)的原材料,在使用前要有一個原材料適應外部環境過程,環境逐漸改變,石材逐漸適應。
除少數品種外,經過精細打磨拋光的作品可以長期存放,不會開裂。
后期保養的時候要注意作品表面清潔,存儲環境避免過于干燥和溫度的驟然升降。
最好定期上手把玩,讓作品表面形成一層致密的氧化膜(即古玩行業所講的包漿)。
上一篇:陳寶峰:巴林石的賞與藏之品質優劣